從開始到111的奇跡
必須要說《大橋三部曲》這本書了。
2018年12月,南京長江大橋經過歷時27個月的全封閉維修改造后即將重新通車,通車前向市民開放3天,可以步行參觀。在開放的這3天里,南京每天都有幾萬人擁向南京長江大橋。我當時也去看了,在橋上拍照留念,回來以后看了大橋的檔案史料,突然就觸發了我的寫作沖動。
在我們這一代人看來,南京長江大橋是一段抹不去的記憶,是一個時代的標志。我小的時候,每次從江蘇的小縣城到省會南京去,都要到大橋上拍一張照片作紀念。我記得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以后,有國外的元首來,周總理幾乎都會把他們帶到南京長江大橋去參觀。
《大橋三部曲》這本書,主要就是寫建設長江大橋的人和故事。
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流、世界第三大河流。但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,它在世界上排第四位。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,我國科學家找到了長江的源頭,把長江向前推進了500公里,從此它才成了世界第三大河流。
差不多在同一時期,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在浙江靠近長江的地方,發現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種植水稻,這就證明了長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,和黃河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。因此,“世界第三大河流”和“中國的母親河”這兩個稱謂,是上世紀70年代才正式確定的。
長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,帶來了水運的便利。同時,它也帶來了很多的不利因素。比如,它幾乎把中國一分兩半,形成了天塹。所以,古人一直想在長江上造橋。但是古代造橋大多數是為了打仗,那時候建得最多的是臨時性的浮橋,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橋。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以后,孫中山制定建國方略,提出要在武漢建一座長江大橋。那時候的國民政府非常重視,從美國和德國高薪聘請了橋梁專家到長江考察,做設計方案。可是最后他們都得出了一個結論:在長江上造橋是根本不可能的。因為長江那么深、那么寬,江水那么湍急,不可能造橋。所以,新中國成立前,長江上一座橋也沒有建起來。
1949年,周恩來總理邀請了茅以升等橋梁專家參加開國大典。這些專家非常激動,大家在一起討論,最后向中央遞交了《籌建武漢紀念橋建議書》,建議建造武漢長江大橋。這封建議書寄到了中央,周總理一看,說這個建議非常好,我們不僅要打破一個舊世界,還要建設一個新世界,在長江上建一座橋是非常壯麗的設想。
如今,在我國長江的干流上,一共有111座大橋。從0到111,這真的非常了不起,這是一個奇跡。